2007年4月2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六版: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随爱而飞 随梦去追
话剧百年的青春赞歌
本报首席记者 陈卓 实习生 邵嫘嫘

  不要以为清淡空灵的杭州漾不出激情的波光。
  从1907年李叔同、欧阳予倩创办春阳社和春柳社开始,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。曾经,夏衍、茅盾、顾仲彝、沙可夫、楼适夷等一大批话剧精英,从浙江走向了全国。
  如今,当杭州成为文化部“话剧百年”纪念活动的重要城市之一,当痴迷的观众与台上的一颦一笑一起悲喜时,当激情涌动在年轻的生命中时,我们仿佛看见了另一种新生的力量。
  “话剧百年演出周”刚在杭州落下帷幕。在这份经典和时尚共存的文化大餐中,除了省话剧团、杭州话剧团等专业剧团的精彩演出外,浙江大学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、杭州师范学院、浙江传媒大学等校园剧团带来的《辛迪·蕾拉》、《上帝负责》、《暴风雨来临的夜晚》等等同样让人们为之惊艳。其间,由杭城各大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创始的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,作为唯一一个民间话剧团体,带着《西湖梦寻》让人“寻梦”一番。

  《西湖梦寻》中的执着青年人
  “彩袖殷勤捧玉钟,当年拚却醉颜红。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从别后,忆相逢,几回魂梦与君同。今宵剩把银■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。”
  晏几道的“鹧鸪天”,舞在黑板上;同样舞在此间的,还有10位爱戏如痴的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成员——这里是浙江教育学院的陶艺教室,也是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临时的排练场。
  2006年6月,希望延续话剧的梦,让一群杭城各大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聚在了一起,从此有了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。这次“话剧百年演出周”上,他们用一出《西湖梦寻》,让人们记住了这次活动的唯一一个民间话剧团体。
  “一个摇摇欲坠的话剧团,一篇爱恨交加的苏小小传,一群爱戏如梦的演员……”编剧张霁一边排一边写的经历让戏里戏外每个人既紧张又兴奋。
  一出戏中戏,一段寻又寻,飘飘的裙,袅袅的音,不得不让人萦怀。“好看”,“感人”,是很多人的感受。于一出话剧,尤其是于生存可用“非常艰难”来形容的民间团体排出的话剧,这是个振奋人心的评价。
  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创始人之一郭东海是浙江传媒大学表演专业的学生,曾在毕业大戏《萨勒姆的女巫》演男一号。这位酷爱表演的黑龙江男孩,毕业后原本有份还算安稳的工作,最后“想做戏剧”的想法占据了上风,辞去工作,开始追梦,经常集导演、演员、后勤等于一身,乐此不疲。
  和他一拍即合的是孔琛亮,比郭东海高一届,闯荡外地后重回杭州,如今几乎一切都以话剧、以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为中心——在排练中尽情地沉浸戏剧体验,同时把工作坊对外宣传、联络、寻找资金的重任扛在肩头。
  经费,是至今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困扰工作坊的最大难题。投资者在戏排到大半的时候突然撤资,临表演了戏服还无从着落,虽然有“不要报酬”的承诺,但演员的盒饭钱都紧巴巴的……对于“补天表演工作坊”的成员来说,要面对的困难太多,能够心无旁骛地上演一出剧,几乎是奢望;但,只要还在演,他们就是最快乐的人。
  那天演完《西湖梦寻》最后一场,孔琛亮在后台将舞台上的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,无限惆怅不期涌来,之前的无数次排演后夜归,多少有些未脱离兴奋的迷惘,而此时,则感觉在不计成本地付出后收获了快乐,但又有不知明天在何方的神伤。
  “有人问我们,演戏最苦的是什么?我们想想,好像没有啊,那种精神上的快乐无法描述。”那些为戏剧而付出的追梦人,他们一直很努力。只是,他们还缺舞台,一个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、看着他们乃至理解他们、帮助他们的舞台。

  校园“原生态”的青春惊艳
  “黑白云者,意在申明收复时受日寇侵占之‘黑水白山’之决心,及研判是非如黑白分明之求是精神。”(黑白文艺社纪念碑碑文)
  浙江大学黑白剧社,前身为该学府抗战前的学生文艺社团——黑白文艺社,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优秀学生自主组织。后浙大艺术团话剧队重新成立于1990年。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之后,应老学长们积极提议和一致要求,原浙大艺术团话剧队复名“黑白剧社”。
  在这次的“话剧百年演出周”中,黑白剧社带来了原创校园戏剧《辛迪·蕾拉》。一个平静的工科实验室,一个孤独的女大学生,一只神秘的黑猫,一场心灵的撞击……该剧改编自大学校园内的真实故事,曾在浙江大学校内演出多场,并代表学校赴上海、北京等地参演2005亚洲戏剧节和2006大学生戏剧节。此次在“演出周”中的演出,是该剧4度修改后首次与杭城观众见面。
  “虽然我只在其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,但还是能感受到观众的认真和热情。”队长李冠文主要担任该剧画外音的旁白、独白,不过,社友们极佳的状态和精彩表现让他备感荣耀。
  前三版《辛迪·蕾拉》每次在学校上演都会迎来“一票难求”的局面,能容纳1000多人的演出厅场场爆满。几乎黑白剧社的每次演出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,据学生们反映,原生态的表演总能走进心灵最深处。
  “话剧并不是在舞台上闪耀的一瞬间。”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戏剧教研室主任、黑白剧社指导老师桂迎说,“除了直接面向演出的话剧排练,剧社还有每周半个工作日的常规训练。”除了日常学习之外,剧社成员几乎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挥洒在了话剧之中。
  黑白剧社名声在外,慕名者无数。走在学校里,桂迎老师经常被人冷不丁地“截住”。
  “桂老师,能不能给我个机会参加黑白剧社?”
  “当不了演员没关系,搬道具也行,只要让我加入。”
  “这可不是由我说了算。”桂迎老师说的是实话。但凡剧社招人,必先经过3轮面试。桂迎老师全程参与并给出自己的意见,但最终的决定权在所有队员手中。
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。历经几代人,最重要的是剧社沉淀下的一种精神:原生态。为此,黑白剧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:成为目前中国高校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校园戏剧社团,它最重要的命题不是在于戏剧,而是在于如何将校园与戏剧进行有机的融合,侧重于大学生与戏剧教育之间研究。
  黑白剧社除了创作自己风格的作品,在校内举行一年一度的“大学舞台”话剧专场演出,每年举行不定期的小剧场实验戏剧活动外,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的戏剧活动。
  2005年开始,桂迎老师在浙江大学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《校园戏剧的理论与实践》。通过这个平台,更多的学子在实践中体验到戏剧艺术的魅力。黑白剧社全体队员协助桂老师完成教学任务,他们成了普及校园戏剧的重要参与者。
  “课上的感觉愉快而充满创造力,教室成了舞台,无论是黑白剧社的队员,还是选课的同学,同样的空间中都获得了珍贵的戏剧体验。”桂迎老师特别喜欢看着学生们投入的感觉。